看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30章 计量单位二次改革上(第1页)

(作者注:这里为了让老爷们理解的更直观一些,我就用白话叙述了。)

古人很早就现了日月星辰等天象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而十二时辰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而这个所谓的“太阳的方位”,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薛家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划分的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辰表示。

他们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旋转一周,一次经过天穹的十二个方位,所以,这十二辰便成为了划分一日时段的单位。

而这种计时的方式最开始的称呼是“日加某方位”或“时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时加卯”。如《周髀算经》中出现的“日加酉之时”等诸如此类的记载。

直到《南齐书·天文志》时,才开始有了子、丑、寅……亥等十二个时辰的时称。

所以,当老爷们看历史剧的时候,南北朝之前的人用什么什么时辰来说话时,可以放心的骑脸输出了!

到了唐朝,为了时间记载的更加详细准确,又把一个时辰一分为四,以“初、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

而后为了更加的精确,再分三等分,因此,一个时辰可细分为十个小单位,一个小单位等于现在的十分钟。

例如《隋书·律历志》中有一段记载,“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未四度,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食十分之三半强”,翻译过来就是“预测月食生的时间在凌晨两点十分至二十分之间。”

只不过,这种计算方法只对天文学有帮助,生活中用不上,到了宋朝还有进一步的改进,这里就不啰嗦了。

而真正用于实用的,是一种叫做“漏刻制”,这才是精密计算的最实用的东西。

原理等其他就不赘述了,直接说结果。

就是将一天分成一百刻,一刻就是六十分,而一天就等于六千分。

但是这种计法又和十二时辰配合起来很难,主要是一个是百进制一个是十二进制,平衡点不好找。

直到隋朝的时候,《大业历》以来,两者有了新的配合和定义。

配合的方法就是,“昼夜百刻,每刻是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故昼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与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公得五百分也。”

(我知道上面这段写出来,可能有些老爷不会看,但是思前想后,还是尽量的写出来吧,要么后面老爷看起来会比较难理解。)

……

吕才给李丰田描述的很是详细,李丰田也是大概的明白了这里面的东西。

也就是说,老百姓平时生活都是用十二时辰来表述,而到了这些研究人员这里,一旦需要更加精确的时间,都是用漏刻制。

李丰田根据吕才的描述,在纸上慢慢的计算,因为他需要用后世和时间计法和现在时间计法有个对比。

漏刻制很好理解,数字也很好算,最终李丰田算出结果之后,顿时皱了皱眉头。

因为在这个年代,时间的最小单位“分”大约是后世的十四秒上下。

十四秒,什么概念?足够刘翔跑完了一百一十米栏,甚至都足够有些男同志出兵一次了!

这不行啊!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