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百二十一章募兵屯田(第2页)

冯涛摆手叹气:“别提了,自上次海防线被倭寇冲散后,万余水师只剩下不足四千人,王将军战死洲头,战舰也已几乎损失殆尽,临安府实在没办法,才将我从淮南调回守城,可我是马步军6战将领,不熟悉海上作战,唉……说出来都丢人呐!”

宋澈笑道:“冯将军勿要着急,今日邀你们苏州府,便是为了解决此事的。”

冯涛又是大笑:“怪不得经略相公一收到宋姑爷来信,腰带都没系便连夜找到了我,催促我不亮便上苏州,原来宋姑爷早有锦囊妙计啊,哈哈哈……”

果真是征战沙场之人,这笑声如同打雷,在大堂阵阵回荡。

宋澈与冯涛越攀谈,贺秋脸色便越重,他沉声道:“苏州向来是贸之都,又不临海,如何能补得了杭州海防?”

宋澈一指大门外:“关键便在于苏州城外。”

贺秋沉声道:“苏州城外可都是心怀叛逆的流民。”

“非也非也,”宋澈起身说道:“昨日我出城,便是为了体察民情——棍帮并没有匪性,更无叛逆造反之心,他们不过是被逼急了,才不得不抢夺粮食;

且棍帮成员,许多都是从闽广、沿海区退下来的水兵,他们精通水战,正适合用来填充两浙水师的不足;

因此,我之策略便是,先募兵再屯田。

将年轻力壮的流民募作水兵,预支一军饷,供其家人安身立命;将老弱妇孺,分配土耕种,让他们自给自足谁。”

“你说得倒是轻松,”贺秋起身反驳道:“近来棍帮作乱,闹出了不少人命,起义造反之心显而见,何况苏州城外有数万流民,如今朝廷加重赋税,官府公款本就拮据,如何能安置得了他们?”

宋澈眯了眯眼睛,“那以贺大人之见,该如何做?”

贺秋说道:“自然是先灭乱贼,再将流民赶出苏州!”

“不妥不妥,”宋澈反驳:“近段时日,苏州连连出兵打压棍帮,却从未胜过一场,不仅如此,反倒加深了民怨,棍帮人数越来越多,你再以武力镇压,不是将他们往绝路上逼么?狗急了会跳墙,人急了会杀人!古往今来,官逼民反,农民起义,覆灭了多少个王朝?”

“大胆!”贺秋怒斥:“你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有何资格揣测国运,又有何资格质疑我的政策!”

宋澈低声问道:“据大梁律例,凡因战乱之流民,当应竭力安抚体恤,贺大人却要将他们赶走,难道不是知法犯法?”

“宋澈你——”

“贺大人,我差些忘了,相公有书信一封,要你亲启。”冯涛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贺秋。

贺秋接过信,快查阅了一番,气得咬牙攥拳,最终却是长叹一口气,坐回了位置:“那就……依你之策吧。”

“能够兵不血刃,何须将士埋骨?贺大人是为了苏州繁荣,宋某则是为了自家生意,博爱与自私,不能相比。”

宋澈先捧了一番贺秋,毕竟往后还要相处好长一段时间,同住一城抬头不见低头见,能不交恶便不交恶。

随即又道:“关于流民安置,我已想好三处域:一是香茗山一带,二是苏州以北的长江流域;三是枣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江南物产丰富,大山大江足以保障基本生计,枣县乃苏州最贫瘠之县,人口凋零,荒居多,叫流民帮忙开荒种植。”

“那钱财呢?”贺秋问道:“苏州城外预计有八万流民,纵使能有安身之处,最初的衣食住行该如何解决?匀摊下来即便一人一两银,八万人便要整整八万两,朝廷不可能会拨款。”

宋澈自信一笑:“贺大人无需担心,八万两赈灾之银,我自有办法将它一份不少筹来,你只需稳居苏州府,坐等功绩到来即可。”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