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98章 真坐庄(第1页)

第一节真坐庄

十月初三日,经过大臣七次上表请求,赵煦正式听政。此时十九岁的赵煦坐在帝王宝座上,才真正感觉天高气爽,心情舒畅。做了九年皇帝,却是九年傀儡,心情压抑和憋屈可想而知。

犹如打麻将,自己有钱,不能上桌,只能站在桌边观看,庄家输赢都是自己口袋的钱,还要做一个“观牌不语真君子”的楷模,真是要多郁闷有多郁闷。现在好了,终于自己真正坐庄了,每张牌控制在自己手中,想打哪张打哪张,想吃想碰想胡全凭自己决定,当然舒适惬意!

那么“牌友”要不要换?当然要换,九年了,有几位大臣真正把自己当做皇帝啊?他们奏事时,都是面对老太后,屁股和背脊对着自己,奏完事,几乎没有人征求自己的意见,完全把自己当空气。叔可忍,婶不能忍!

更为气愤的是,去年自己大婚后,老太后理应还政给我这个皇帝,可老太后仍然抓住权力不放手,在位大臣中有谁出头劝谏过老太后,两府大臣到哪里去了?御史、谏官到哪里去了?赵煦越想越愤怒。

按理说,宣仁太后垂帘九年,对赵煦的抚育是很尽心的,各方面教育也抓得很严格,赵煦应该是感激,怎么反而有怨恨的心理?除了上述原因外,赵煦自己少年老成是一个原因;打心底敬佩他父皇神宗又是一个原因;老太后和元佑党人废除他父亲的新法更是一个原因。

宣仁太后生前对此有没有预感?应该说她早料到了这个结果,因为赵煦除了用沉默寡言对待大臣议事之外,偶尔露出了蛛丝马迹。

赵煦为了表示反抗,每次大臣向他和宣仁太后奏报时,赵煦都沉默不语。有次宣仁太后问赵煦为何不表达自己的看法,赵煦直接回答道“祖母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

赵煦常使用一只旧桌子,宣仁太后令人换掉,但赵煦又派人搬了回来。宣仁太后问为何,赵煦答“这是父皇用过的。”

宣仁太后听后,大为悲恸,心中清楚,这个孙子将来必会对自己的措施不满。刘挚曾上疏,让宣仁太后教导赵煦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宣仁太后无可奈何地道“我常与孙儿说这些,但他并不以为然。”

所以,宣仁太后生前,始终不敢放弃权力,怕当面遭受难堪,死后又担心遭清算,便在临死前,反复对赵煦和大臣做说明,这也是就是老太后死前遗言好像有矛盾的原因。

赵煦亲政,政策大变毫无疑问,但怎么变?变多少?赵煦肯定早已胸有成竹了!

这个政治形势,元佑党人看到了吗?如此一目了然的局势都看不清,那就不要在朝廷混了!翰林学士范祖禹想给年轻的皇帝打预防针,先上疏道“陛下亲政,万民欣悦!今日正是社稷安危、生民休息、君子小人进退之时。宣仁太后对国有大功,对万民有大德,但是小人怨恨,必将离间陛下,请陛下将蛊惑奸言之人,明正典刑,杀一儆百,则天下无事!”

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苏轼本来也想上言,见了范祖禹的奏疏,赞叹道“经世范文!”随即销毁自己的奏章,然后在范祖禹奏疏里签上自己名字,可惜的是,这篇好文章送到赵煦面前,不值一文,如同泥牛入海!

二十三日,赵煦采取了第一个行动,让枢密院传旨,内侍刘瑗、乐士宣、冯景、李珏、王某、黄某等十人到内侍省复职,两府大臣经过商议,将犯有过错的冯景、黄某以及李宪儿子李珏、王中正儿子王某剔除。副宰相苏辙还以此上奏道“陛下刚亲政,中外贤士未曾进用,而恩义先给内侍,外面议论恐怕不好听。”对此,赵煦予以默认。

几天后,枢密院再传圣旨,让刘惟简担任内侍省押班,梁从政担任内侍省都知。中书舍人“封还词头”(中书舍人如对人事任免有异议,可不依皇帝意见起草诏书,叫封还词头,无疑,这是一项很大的权力)。赵煦道“只是宫内缺人,以前也有惯例啊!”

苏辙又道“有惯例不错,但先提拔内侍,众人内心难免惊疑!”

赵煦释然道“那就暂且停下来吧!”

两件事下来,两府大臣见赵煦如此从善如流,都欢欣鼓舞。殊不知,这只不过是赵煦的障眼法。

赵煦小小年纪,玩弄久历仕宦的大臣于股掌之上,让人叹为观止!

佐料赵煦不受大臣待见,军国大事全部取决于宣仁太后,正史唯《宋史。苏颂传》露出了一点痕迹。

1o9o年,苏颂位列执政大臣,见赵煦年幼,朝廷大臣太纷争,对赵煦不予关注,他告诫道“皇帝年长后,谁来承担这份责任?”

当时大臣奏事,朝廷大小事务,全部取决于宣仁太后,赵煦偶尔表看法,竟没有人回答。唯有苏颂,向宣仁太后奏完事,一定会转过身来再向赵煦禀报一遍,宣布命令时,苏颂必定让各大臣肃然静听。

说赵煦少年老成,有主见,《宋人轶事汇编》卷一记载了赵煦的一件事,可见端倪。

赵煦即位时,年仅十岁。有一天,按照礼仪应由他接见辽朝使者。宰相蔡确担心他见了辽人的容貌、服饰奇异后会受惊吓,有损国威,就先一日对他仔细地介绍辽使的情况,反反复复讲了多遍。

赵煦当时不做声,等蔡确说完,他忽然严肃地问道“辽朝使者是人吗?”

蔡确回答道“当然是人,不过是夷狄罢了。”

赵煦一撇嘴道“既然是人,我怎么会怕他呢?”

蔡确没想到赵煦竟有如此主见,悚然退下。

喜欢精彩纷呈宋王朝请大家收藏精彩纷呈宋王朝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