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节(第2页)

他一屁股坐在了牛车上,说:“那咱走吧。”

知青们:“……”

敢情儿说了半天,你自己坐下了。

王一城丝毫没觉得不好意思,仍是带着笑意呢,他连解释都不解释的,反倒是介绍起当地情况:“县城距离咱们大队差不多三个小时左右,你们要是走得慢,估计就要更久了。你们如果平时想要来县城,可以去公社做公共汽车,公共汽车半个多小时就能到,一天只有一趟车。咱们村里人买东西基本都是去公社,公社也有供销社,一些日常用品都能买到的。咱们村到公社就不远了,走路不到一个小时。”

先头儿那个有眼力见儿的男知青赶紧问:“哥,那咱们现在到了大队就要开始干活儿吗?”

王一城:“对,秋收比较忙,你们过去安顿一下就要先上工了。虽说你们下乡都是有补贴的,但是都在户籍所在地领走了,没有安排给各个大队,所以这一次你们到了之后,大队会先借给你们一些粮食,今年怕是来不及了,你们明年用工分还。”

他上下扫了一下几个年轻人,说:“我们东北冬天十分冷,如果你们没有准备厚衣服厚被子,得赶紧写信回家让家里人帮忙准备了,不然冬天抗不过去的。我看你们有些是南方过来的,咱们这边不比南方暖,冷的时候真的能冻死人的。”

这不管啥时候,长相都是很重要的,王一城就长了一张十分“没心眼儿”的脸,别看二十多岁,但是就是给人一种很清澈的少年感。再加上他说话很实在,几个知青对他印象对还可以的。

当然了,除了一开始看王一城不顺眼那个女知青除外。

王一城随手摇着手里的本子,看到了女知青的名字,沪市来的,叫陈文丽。

这女人多少有点毛病,看他的眼神儿很怨恨,仿佛认识他一样。他说起本地的一些情况,她也不断的撇嘴,心不在焉,仿佛并不陌生。王一城心里有了些计较,不过倒是没在面儿上表现出来,反而是一直带着笑,介绍本地的风土人情。

大家也互相介绍了姓名,最有眼力见儿的那个叫江舟。

他凑到了王一城身边,问:“哥,咱知青点的人,都好相处不?”

其他的知青也都竖起了耳朵。

王一城笑了笑,说:“我跟知青没什么来往,不熟的,不过大家响应号召下乡,品格都是好的。就算有些摩擦也是生活上的,大事儿上大家可不含糊,都是好同志。”

江舟听懂了王一城的意思,趁着其他人都走的精疲力尽,将一盒烟悄无声息的塞到了王一城的手里,王一城表情没变化,转头看着江舟,说:“这走了快两个小时了吧?你过来坐会儿吧,正好我走一走。”

江舟:“!”

还有这好事儿,早知道他早塞烟了。

他搓手:“这这这,这怎么好意思?”

王一城:“嗐,你看你都走的脸色发白了。”

陈文丽怎么看王一城怎么不顺眼,尖锐的说:“真好笑,我们女同志还没休息,男同志倒是休息上了,一点也不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真是……”

还没说完,王一城就打断了她,开口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我相信你可以的,你看你说话都中气十足呢。倒是这个小兄弟说话都大喘气了。”

他推了一下江舟,江舟生怕自己歇脚的机会被抢走,哧溜儿一下爬上牛车,坐在了老陈叔的旁边,虽然被几个人行注目礼,但是太累了,真的太累了……

王一城捏着烟,塞回口袋,更热情起来,如果都像江舟这么上道儿,就太好了。所以说啊,他最爱接知青了!

第7章女知青

老话儿说啊,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王一城觉得,自个儿收了礼,那肯定不白收。这一路,他倒是介绍了不少本地的情况,这些事儿住的久了肯定也知道,但是早早知道和后期慢慢摸索,又是天壤之别了。脑子灵光一点的知青都竖着耳朵听得很细致。

他们都是城里来的,走的并不快,一路回来走了四个来小时,一行人走到村里的时候正好赶上下工的锣声响起,村民们扛着工具往回走,见到知青,指指点点。

这些城里的娃娃来农村干啥咧?

他们也根本不会干活儿啊。

就很愁。

王一城给人送到了知青点,说:“知青点的负责人是赵军,他现在还没回来,等一下回来,你们一起商量一下在吃饭的问题,你们也看到了,知青点是两间房,这是专门给你们知青盖的。男左女右,都是大通铺。”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