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63章 对付曲阜孔家(第1页)

第165章对付曲阜孔家

据范景文所知,皇帝带出来的京营有十六万人马,但是留了三万多在蓟镇一线防御北方的蛮夷,由忠勇侯镇守;京师这边,就只有十三万人马,后续6续又到了唐通、黄得功等部,大概到了十四万人马左右。

如果自己去清剿山东带走五万人马的话,京师这边就只有九万兵力了。

京师不可能没有兵力留守吧,这一来二去,皇帝还能带多少人马?

说真的,李贼大军和左良玉这股叛军联合起来,五六十万人马都是有的,皇帝就是把所有兵力都带上,至少在兵力上也是吃大亏的!

他心中计算着,但是却听崇祯皇帝淡淡地说道:“卿不用推迟出征时间,越早方能越快安排北上的百姓,不至于让他们饥寒交迫而生离死别!朕南下平定贼乱,只带五万人马便可。”

一听这话,范景文顿时大吃一惊,连忙奏道:“陛下,虽然兵贵精不贵多,可一旦兵力足够多,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且战场之上,胜负没有绝对把握,陛下切不可大意,还是要多带一些精兵为好啊!”

其他内阁辅臣和六部尚书,甚至连司礼监这边,也纷纷劝谏了起来。从未有过,群臣如此一致的表现,他们实在是担心,就怕皇帝领兵打了几次胜仗,就自傲了,万一败了,刚有的大好局面又会土崩瓦解的。

一时之间,文华殿内,全是劝谏之声。

他们的劝说,都是有理有据,甚至引用了历史上骄兵必败的战例,就差明白说皇帝你飘了!

崇祯皇帝知道他们是为自己好,不过他还是打断了底下臣子的劝谏,然后严肃地问道:“如果朕多带人马南下,那么大军所需粮草从哪里来?够朕用么?”

一听这话,范景文等人,皆是无言以对了。

粮食问题,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要范景文领兵去平定山东的乱局,就是为了能有地方安置难民,解决部分粮食问题。

京师还要进行粮食管制,同样是因为粮食不够。

军队要打仗的话,那粮食是要放开吃的,吃不饱就肯定打不了仗,兵力越多,消耗的粮食就越大。就目前来说,京畿之地这边根本无法承受大规模的兵力出征!

看到底下这些臣子都不说话了,崇祯皇帝却还没完,继续又说道:“如果真把兵力都带走平叛,万一流贼趁着朕领兵南下之际又蹿来京畿之地,把难得恢复了太平的京畿之地又祸害了,怎么办?”

文华殿内的众多官员听了,再次无言以对。

为什么贼军会越剿越多,就是因为其流窜祸害地方。至少一开始的时候,朝廷官军要想打败流贼是很容易的,但是架不住流贼和朝廷官军捉迷藏,平定了甲地,流贼就祸害了乙地,朝廷官军赶到了乙地,流贼又去祸害甲地,最终导致各地都是民生凋敝,民不聊生!

京畿之地好不容易太平下来,正是百废待兴,重建家园之时,如果被流贼再来祸害,那是真的想死的心都能有,这样要想天下太平,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看到他们都不说话,崇祯皇帝便严肃地说道:“因此,朕要领兵南下打通漕运,但是京畿之地也必须留下一定的兵力留守,不至于流贼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京畿之地又祸害了。”

说到这里,他看向范景文,又道:“卿领兵去平定山东,度也要快,然后可领兵西进,驻扎兵力于大名府一线,替京畿之地守好门户,威胁河南流贼地盘。在此之前,真定府一定要守住,须得屯重兵,可支援大名府,也可支援晋中地区,防止晋地再乱。朕沿运河南下,就能清理出一条安全的漕运河道,就能替北方输送粮草物资。朕带五万人马,已经是尽可能多带了!”

北直隶的最南边府是大名府,成长条状插入河南和山东的中间,离河南的开封府很近。而如今的河南地区,包括晋南部分地区是属于李自成的势力范围。因此,崇祯皇帝就有这个交代。

此时,听到崇祯皇帝的分析之后,范景文顿时感觉到他肩膀上的担子也很重了,立刻认真地说道:“微臣定当尽早安顿好山东,而后回师大名府沿线驻扎,以防贼军再窜入京畿之地。”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道:“传旨保定总督邵宗元,移驻真定府,拨京营三万人马加强真定府和大名府的战备,以防御为主。”

顿了顿之后,他又吩咐道:“地方衙门,也要注意训练民壮,至少要进行城防演练,万一有贼军来攻,地方必须要坚守待援。贼军讨不到便宜,才不会继续深入京畿之地。”

他的计划,就是以京营精锐为机动力量,驻扎在关键地点。地方上则是训练民团,以守城为主。如此结合,当能最大程度的守好京畿之地。如果只是依靠正规军的话,那是不可能防御那么大的地区!

兵力确实紧张,这样布置下去,京师也就只有一万京营精锐了。

不过北方有周遇吉的三万人马守住,不让敌人从长城一线破关,而晋北那边的土默特部都已经被清剿,留下了缓冲区,也不可能有敌人从晋北杀进来。就算杀进来,大同、宣府一直是大明朝九边重镇,不是他们可以随便杀的。

晋南这边,战备就稍微弱了一些,雁门关的守军已经前移,去往太原一线防御部署。如果有警讯的话,在真定府的京营精锐,就能通过固关增援。

从这番部署来说,京师留一万京营精锐,也该是够的。

就这么算下来,崇祯皇帝能带去南方的兵力,最多也就是五万人马而已了。

兵事上的事情说得差不多了,崇祯皇帝的表情严肃了起来,扫视文华殿内的所有官员,严厉地说道:“天下还在大乱,民不聊生,此乃朝廷失职。如今朕已平定了京畿之地,当所有官吏齐心协力,维持来之不易的局面。不管何地百姓逃奔北地,皆是朕之子民,必须如同家人一样照顾,切不可再让他们生离死别,再现人间惨剧。诸卿可能明白?”

“微臣领旨!”范景文等人听了,皆是齐声回应,不敢有违。

崇祯皇帝盯着他们,继续说道:“若朕现有官绅只顾一己之私,而不管他人死活,则不配为朝廷命官,不配当父母官。告渝天下,当谨记朕之旨意!”

范景文等人听了,还能有什么好说的,自然回奏道:“微臣领旨!”

崇祯皇帝还没完,就叮嘱他们道:“冬季即将来临,除了粮食问题之外,还有取暖问题。石炭的开采,一定要加大,且不允许私卖,和粮食一样采取管制,争取所有百姓都能用上石炭,等过了这个冬天,产量大起来之后再另说!”

没等底下臣子们说话,他就像一个唠叨老父亲一样又吩咐道:“还有,要记住,石炭的取暖,必须要通风,烧石炭的废气由烟囱排出去,要不然很可能会死人。这是因为石炭的废气中存在有害的东西,人不能吸入过多……”

古人其实已经认识到一氧化碳害死人的现象,但是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事实上,哪怕到了后世,也依旧有一氧化碳中毒死的,崇祯皇帝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这样也能显得他这个皇帝非常爱护百姓!

除此之外,也是在布局。为他之后会为了普通老百姓而大雷霆,做出一些事情做出铺垫。

因此,此时的崇祯皇帝,就不介意多费些口水,塑造出一个爱民如子的皇帝形象!

从衣食住行等等方面,给予了关心。当然了,事情也确实是在做的,而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

范景文等人听了,都是一一记下,不敢有违。毕竟,这是大义!

厂卫这边,也刻意把皇帝的这些爱民举措,通过他们的渠道传出去,顿时引得京师上上下下皆是感激他们有个好皇帝。

特别是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的一万多家属,更是深有感触,主动参与到称赞皇帝仁德的事情中去了。

崇祯十七年十月中旬,崇祯皇帝宣布御驾亲征南边贼寇。

太子朱慈依旧监国,继续实施崇祯皇帝制定的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

孔有德、耿仲明手下军队,再加贺赞、魏师贞、刘九卿、宁龙等拥有爵位的总兵共计五万人马,随辅范景文征讨山东贼寇,随行还有在京师挑选出来的大批文官。

这些文官到了山东之后,就会在地方走马上任,做好稳定地方事务的事情。孔有德和耿仲明则会留在登莱两地,重开造船厂,吸引一批难民在造船这条产业链上干活。

而崇祯皇帝本人,分别带了黄得功、吴三桂、唐通、高一功、李来亨以及在宣府养好伤返回的马科等人,共计骑军一万,步军四万,总共五万人马南下。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