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7节(第1页)

1。《刑赏忠厚之至论》出自嘉佑二年,苏轼所考的那场省试的题目。

2。倒数第二是压轴,倒数第一是压台。

今天注释居然只有这么两条!简直美滋滋

赶紧求一发作者收藏(只要网页上戳一下我的作者名,或者APP进入这篇文的文案页后,上点一下右上角作者专栏的圆圈圈,就可以进入我的作者专栏界面了。请点一下收藏好不好呀!)

主要是,我虽然每天去看,但它已经很久没怎么动过了QAQ厚着脸皮求一下。

第六十一章

等漏壶里的水银走完,知贡举刘筠便自帘后走出,扬声宣布省试第二场结束。

在监试官逐个将卷子收上时,竟出现了好几位因还未完成策论、而深深感到绝望的举子,不顾一切地攥住试卷一角,苦苦哀求对方,求让自己再补上最后一个字。

莫说对方是不是真只补一个字,一旦开了这不合规定的先河,以后哪还了得?

别的不说,可还有无数在眼睛在边上盯着看呢。

铁面无情的监试官,只冷笑一声,严声呵斥了对方,勒令其即刻放手。

就当着这个泪流满面、哀嚎不断、神情写满了不甘心的举子的面,他将那哪怕只是粗略一看、就能瞧出好些处涂抹错的卷纸给强行扯走了。

还有不知死活,一昧胡搅蛮缠的,他更不客气,径直让虎视眈眈的巡铺官将人拖了出去,再收走试纸。

却还有人趁此骚乱,用身子作遮掩,赶紧提笔补上几字,但无一不被坐身边的其他人检举上报。

这些的下场就更糟了:卷子悉数收上,但无论评等如何,都算作废,之后是否追究殿举罚铜,则暂还不知。

如此严惩,自是起到了杀鸡儆猴之效。

直让还心存侥幸,跟着蠢蠢欲动的众人看出主司不容姑息的态度,纷纷消停了。

陆辞将这些人反应的尽收眼底,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是难得地有些茫然无措。

这些人做得……真的和他的是一样的策论题目吗?

平心而论,时务策的难度顶多算个中等,尤其这回主司所出的那四道,无一不是曾在朝中掀起一段波澜的大事。

即便是闷头读书之人,也将略有耳闻。

况且举子笃学业文,便是未来的官员,既要为国为民的福祉打算,怎能对政事漠不关心呢?

在明知策论可能以时务为题的情况下,就更不该对外事不闻不问了。

想当初朱说手头只稍微宽裕,就自发地买小报来读。

时务策跟经义子史策相比,破题简单,发挥空间还极为广泛,使证时也不似死板的经史子集策那般讲究严谨。

哪怕用当朝往事做例,也不属犯禁,只要有理有据,清晰明了,不犯引证讹舛、辄用野史、杂说的忌讳即可。

这种自由度高,涵盖面广的题目,应该更容易引导个人发挥,而不受到过多局限才是。

陆辞就做得很舒服。

他因时间充裕之故,最后一篇洋洋洒洒地直接写了将近七千字,尽管还有几分意犹未尽,但出于谨慎起见,还是及时收了笔,特意留出一盏茶的功夫进行审读。

轮到要收陆辞的试纸时,一直板着脸的监试官,心里已被一些企图浑水摸鱼的举子惹得极其不耐烦了。

起初他还有些体谅这些甚至缺了一两道策没来得及答、情绪上难免失控的举子,可见多了他们耍无赖一般的丑态后,便只想将这些统统撵回去,重读个几年再谈。

试场上姑且如此,若官场上这般表现,那还了得?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